工業自動化控製plc編程闡述PLC的背景
來源:www.oushifengge.com 發表時間:2017-12-13
PLC(可編程控製器)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自動化控製裝置,最早是用於替代傳統的繼電器控製裝置,功能上隻有邏輯計算、計時、計數以及順序控製等,而且隻能進行開關量控製。其英文原名為“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”,簡稱為PLC,中文稱“可編程邏輯控製器”。後來,隨著技術的進步,其控製功能已經遠遠超出邏輯控製的範疇,其名稱也就改為“Programmable Controller”,稱PC。但PC又容易與個人計算機(Personal Computer)的簡稱PC產生混淆,所以近年來人們又傾向於使用PLC這一簡稱,中文仍然稱“可編程控製器”。
上世紀60年代,由於美國汽車工業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,由傳統的繼電器控製裝置來進行控製,不僅體積龐大、故障率高、柔性差、不靈活、耗能,而且調試困難,可靠性也差。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使用新一代控製器的設想,從用戶的角度考慮,該公司對新一代控製器提了10點要求,為各大公司提供了明確的開發目標。次年,就由美國DEC(數字設備公司)首先研製成功了第一台可編程邏輯控製器PDP-14。差不多同時,美國MODICON公司也研製出084控製器。它們的問世,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,美國的其他公司和西歐、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,也相繼研究開發出類似的產品。
由於PLC吸取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最新成果,因此發展十分迅速,從單機自動化到整條生產線的自動化,乃至整個工廠的生產自動化,從柔性製造係統、工業機器人到大型分散型控製係統,PLC均承擔著重要角色。
PLC技術代表了當今電氣程序控製的最先進水平。通過PLC與各種單元自動化裝置(如智能儀表、數字化傳單裝置、智能的液壓和氣動閥組等)以及現場總線、計算機網絡係統,構成了車間和工廠自動化的完整體係。